
(一)引發肝癌的危險因素
1、 病毒感染:據報道,在我國肝癌病人中90%以上的病人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證據。而在遭受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中發生肝癌的危險性是普通人群的數十倍。肝炎有甲乙丙丁戊等多種類型,但隻有甲丙丁型肝炎與肝癌關係密切。在我國我國主要是與乙型肝炎關係密切。
2、 慢性肝炎演化而來:在我國大多數肝硬化是由慢性乙肝演化而來,在肝細胞增生過程中,最容易受致癌因子的作用而發生癌變。因此,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有著密切關係。據報道,肝硬化合並肝癌的發生率國內為9.9%~16.6%,歐美為10%。肝癌合並肝硬化者我國為53.8%~85.0%,這說明兩者有密切關係。
3、 黃曲黴毒素B1、B2、C1和C2有很強的致癌作用;其中以B1的致癌作用最強。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糧油和其他食品受黃曲黴素B汙染嚴重的地區,肝癌的發病率高。
4、 其他因素還有大量飲酒、飲水汙染、農藥汙染、微量元素(如硒等)缺乏,也可能是肝癌發病的危險因素。
(二)肝癌的早期診斷
早期診斷肝癌的第一選擇是甲胎蛋白AFP測定,這是胚胎專一性特殊蛋白質,由胚胎幹細胞、卵黃囊、胸腺及胃腸合成。其濃度從妊娠開始逐漸上升,在2~15周達到高峰,以後逐漸下降,新生兒出生一周後消失。但在患肝癌時又重新出現,其濃度可高於正常人數十倍至數萬倍。AFP作為原發性肝癌的診斷標準,其陽性率高達60%~70%。所以,AFP應作為診斷肝癌的首選目標。
肝癌的高危人群有:35歲以上的乙肝、丙肝患者;各種慢性肝炎。這些人患肝癌的危險性較其他人高出30倍。這些人每6個月應查一次AFP。
由於在肝癌病人中尚有30%的人查不到AFP,所以還要做超聲檢查,甲胎蛋白檢查與超聲波檢查相結合,能使98%的早期肝癌得以發現。據上海醫科大學研究所報道,此時發現的早期肝癌大多能做手術切除。早期肝癌手術切除後5年生存率為72.9%,其中多半可望痊愈。
CT檢查對肝癌的診斷更有優越性,圖像更清晰,可明確腫瘤的位置、數目、大小以及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係。特別對明確腫瘤的性質很有價值,對肝癌病灶的定位也比較準確。
上述三種檢查基本上可以診斷早期肝癌。另外,近年來還有一種新的化驗方法:a – L –岩藻糖苷酶(簡稱AFU),該酶廣發分布於人體各器官中。患肝癌時血中AFU含量上升。臨床經驗表明,AFU的增高與腫塊大小無關,隻要有肝癌細胞的生長,即可出現其含量增高。因此,可以據此發現早期的肝癌。
肝血管造影也是診斷肝癌的重要手段,隨著肝血管造影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的出現,近年來已普遍應用於肝癌的診斷。它既可以確定病變部位、大小、數目和分布範圍,又能了解腫瘤血管的多少,從而為治療提供依據,對小肝癌的定位準確是目前影像學中最好的方法,陽性符合率90%以上。另外還能通過血管進行栓賽、灌注等治療。
其他檢查還有磁共振、放射性核素現象、肝髒細針穿刺活檢,以及各種實驗室檢查,均可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選擇,以便盡快、盡早作出診斷。
|